-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法门名义集
法门名义集
法门名义集
唐 李师政撰
法门名义集
东宫学士李师政奉阳城公教撰
若夫法体冲寂。真性平等。名相本无。言语斯绝。然而证等之智力。了不同之缘体寂之缘人。乃成无碍之辩。若杜口废言。圣人何以垂化。昏心舍教。凡惑无由生解。故无说不妨于乐说。以知无名不坏于假名。因名以通寂。然则标法之名释名之义理之津道。可不务乎。但布在众典。难得而究。集而释之。则易观矣。
今缘其所见。阙所未详。以类分之。总为七品。身心第一。过患第二。功德第三。理教第四。贤圣第五。因果第六。世果第七。但法门无量。鄙识有崖。其犹以管窥天。以[虫*豕]酌海。得浅遗深。千不知一。请俟达者补其阙焉。
诸法门名数分位要略。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四大 地水火风是也。和合成身。地者骨肉形体也。水者血髓润也。火者温暖也。风者出入气息也。
六大 地水火风空识也。四大前说。此空大虚通分也识大了别心也。
五阴 色受想行识。此五阴共成众生也。何以色阴。形碍为色。领纳为受。假名为想。起作名行。了别为识。何谓为阴者。阴盖积聚。以成众生。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六根。发生六识中间缘。染是识六尘。眼受何尘。色乱其想。耳取何尘。声荡其志。鼻染何尘。香熏其欲。舌受何尘。味长其嗜。身取何尘。著于细滑。意染何尘。流于分别。何以谓之尘。六根所缘合生染著污心智有等尘埃之坋物也。六识随尘障无尘智。行者观空。得无尘解。故能不染声色。不贪舌味。不著细滑。不起分别。达无想之理。得圣人之名。
九识 从眼至意为六。前已具言。第七阿陀那识。第八阿黎耶识。第九阿磨罗识。通前是为九。何名为阿陀那者。此西域语。以义言之。我见之识。凡夫我见依此识起。障无我智令不得生。圣人修灭心定者。乃能除此惑也。除有我之惑。得无我之智。阿黎耶识者。亦西域音也。以义言之。其能有二。一持有色诸根。令其不坏。二持清净种子。使之不亡。阿摩罗者。西域音也。此语翻之名曰净识。又名佛性。亦名法身。体修众德。本来清净。在圣体而不增。处凡身而不减。但有隐显之殊。而无高下之别。烦恼覆之则隐。智惠了之方现。非生因之所生。从了因而得了。
十二入 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眼等六根。为内六入。色等六尘。相对通生识道。为外六入。内外二六。是为十二入。何谓为入。根尘相对通生识道。受入爱憎。故名为入。
十八界 六根六尘六识。总此三六为十八界。何以名界界。性别为义。
过患品法门名义第二
二边 有见无见。是为二边。复有二边。断见常见。有见者。法性空故。不可执有。常见者。因果灭。业报不失。不可断也。常见者。诸法常也。法无空相。不可为常。何以谓之边。空有断常皆是邪僻。不合中道。故谓之边。维摩经云。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虽行无相。而度诸众生。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此是菩萨离边无著之行也。
三毒 贪欲。嗔恚。愚痴是也。此毒能生万咎。
五欲 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是为五欲也。人天福报受五欲乐。修道之人舍而不著。故维摩经云。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
六贼 六识染尘能生三毒。劫害功德。故比之贼。经云。而此识贼如猿猴走游六根是也。
八倒 唯大涅槃有常乐我净。而众生谓无常乐我净。于无见有谓无边理及实。故名倒也。前后二四。名为八倒。
四倒 常倒。我倒。净倒。乐倒。我一切法谓无常乐我净。而众生见有常乐我净。复有四倒。
五盖 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举盖。疑盖。何名为盖。能覆行人。名之为盖。盖掩其心。令不明了。是名为盖。
四惑 我见。我爱。我慢。无明。谓之四惑。是第七阿陀那识生。
八邪 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
九恼 憎我善友。爱我怨家。及憎我身。此三种违情。各有三世。是为。
三障 烦恼障。业障。报障。
四魔 烦恼魔(生死因)。阴魔。死魔(此二是生死果)。天魔(生死缘)此四种能解脱。故名为魔。
十缠 一无惭。二无愧。三睡。四悔。五悭。六嫉。七姤。八眠。九忿。十覆。
三漏 欲漏。有漏。无明漏。
六十二见 于过去世五阴上。各横计四句。过去四句者。一者如去。二者不如去。三者亦如去亦不如去。四者非如去非不如去。于未来五阴上计四句。一者有边。二者无边。三者亦有边亦无边。四者非有边非无边。于现在阴上。各计四句。一者常。二者无常。三者亦常亦无常。四者非常非无常。二阴上各起四见。五阴合数为二十。三世总计为六十见。总目断常无见以为根本。是为六十二见。
十使烦恼 一者身见。二者边见。三者见取(于有漏见而生取著)四者戒取(执有漏戒以求净果)五者邪见。六者贪。七者嗔。八者痴。九者慢。十者疑。邪见已上五种名五利使。贪嗔已下五种钝使。利使五种为见谛烦恼。能迷实理令不得见。钝使五种为修道烦恼。能障事中修之行。须陀洹人断见谛烦恼尽。斯陀含阿那含修道烦恼而未尽。阿罗汉断三界见谛修道二轮烦恼尽。故不生三界。小乘法中。用此使以辨烦恼。若大乘教中。则用五住以辨烦恼。
五住地烦恼 见一切处住地(遍通三界烦恼)欲爱住地(欲界烦恼)色爱住地(无色界烦恼)小乘三果四向。渐断前四住地烦恼未尽。故在三界中受分段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地前三贤菩萨。乃至十住已还。断四住地烦恼尽。故免三界分段生死。仍有无明住地渐断未尽。故受三界外变易生死。故经云。阿罗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悉受变。
三种意生身者 初地二地三地。名摩跋提乐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功德品法门名义第三
三归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五戒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是为五戒。净度经云。持定者天令五神护之。五戒定者二十五神营救门户不令恶□。
八戒 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得带佩璎珞。香油涂身。香熏衣裳。七不得歌舞作唱及故往观听。八不得上高广大床。是为八戒。此是白衣一日一夜持出家戒。
十无尽戒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沽酒。六不说出家在家菩萨过失。七不为贪利自赞毁他。八不故悭。九不故嗔。十不故谤三宝藏。从今身至佛身不得犯。若有犯失。四十二贤圣法此是菩萨戒。
三聚净戒 一切恶无不断。是摄律仪戒。一切善无不修。是摄善法戒。一切众生无不度。是摄众生戒。此三聚戒者菩萨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不邪见。十地论中有五种十善。一者人天十善。二者声闻十善。三者缘觉十善。四者菩萨十善。五者佛十善。五种之别言多义广。备在论中。此不具载。
六念 第一念佛。佛是众生无上慈父。第二念法。法是众生烦恼良药。第三念僧。僧是众生三乘福田。第四念戒。戒是众生防非止恶。第五念舍。舍是众生除悭杂著。第六念天。天是众生清净果报。此天非三界之天。谓第一义也。净故名为天。
六和敬 身同。口同。意同。戒同。施同。见同。是谓六同。等修佛法。离诸慢争。故名和敬。亦名质直心。
六度 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到彼岸名之度。西国正音名波罗蜜。波罗者言彼岸。蜜之言到。彼岸到也。若不达三事之空。虽行六种之善。但名为施。但名为戒。不得为波罗蜜。
十波罗蜜 檀戒忍精禅慧为六。第七方便波罗蜜(回善施物为他求果。名为方便胜智)。第八愿(要期起行名之为愿)第九力(伏戒断障名之为力)第十智(能知六度法门。名之为智)。
四摄 布施摄。爱语摄。利益摄。同事摄。菩萨以此四事摄化众生。故名四摄。
四无量心 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慈能与乐饶益。名之慈。慈缘不局。称为无量。悲慜救苦厄。名之为悲。喜庆彼得。名之为喜。舍能亡憎爱。心会平等。离前三心。不著于相。名之为舍。无量之义皆如前释。
八大人觉 少欲。知足。寂净。精进。不忘念。正慧。正定。不戏论。
四亲近行 亲近善友。听闻正法。系念思惟。如法修行。
三明 过去宿命明。未来天眼明。现在漏尽明。
六通 一身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六漏尽通。离壅无碍。名之为通。
八解脱 第一内有色外观色。初观不净。观道未强。不能坏灭内身。但观外色死尸膀胀。能除欲缚。故名解脱。第二内无色外观色。习行积久。观道增强。能于自身作亡身灭色想。唯观外色死尸膀胀。第三净解脱。青黄赤白可爱之色。名之为净。观净离缚。名净解脱。第四空处解脱。希求无色。名之为空。空处四阴离缚。名空处解脱。第五识处解脱。空境广多。多缘则繁。厌境存心。名之为识。识处四阴离缚。名识处解脱。第六无处有处解脱。以识多故。令心势乱末。若心境俱亡。名为无处有处。其处离缚。名为解脱。第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心境粗故不复现行。外道之人名为无心行。佛法性望犹有细虑。内外合说故言非想非非想处。第八灭尽定解脱。心法并息。名灭尽定解脱。灭诸心法离有心过。故名解脱。此名八解脱。亦名八背舍。得上弃下。名为背舍。是八解脱。
三慧 闻慧。思慧。修慧。
二智 实相智。方便智。复有二智。如理智。如量智。
四智 我生已尽智。梵行已立智。所作已办智。不受后有智。
二道 一者见道。二者修道。见道者。昭理名见。增明曰修。见是解也。修道者。修是修行也。能除壅障。名之为道。
四修 无间修。长时修。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者。恶及无记不得间隔。故名无间。长时修者。三大阿僧祇。其时长久。恭敬修者。敬人重法。尽于至心。无余修者。修大慈悲。利他之行。遍法界众生。修妙智慧。自利之行。彻无生法忍。备尽满足。无所不周。故曰无余修。
十智 一法智。二比智。三世智。四他心智。五苦智。六集智。七灭智。八道智。九尽智。十无生智。
五忍 一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忍。五寂灭忍。地前三贤菩萨得伏忍。初地二地三地得信忍。四地五地六地得顺忍。七地八地九地得无生忍。十地与佛地得寂灭忍。
十想 无常想。苦想。空无我想。食厌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欲想。尽想。
四禅 愚痴凡夫所行禅。观察义想禅。[袖-由+舉]缘真如禅。诸佛如来禅。
十二头陀 一者尽形乞食。二者阿兰若处住。三者著粪扫衣。四一坐食。五者常坐。六者中后不受非时食。七者中后不饮浆。八者但有三衣。九者毳衣。十者树下坐。十一者空地住。十二者死尸间住。
十一切处 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等。是一切处。
八胜处 一者内无有色想。外观色少。二者内有色想。外观色多。三者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四者内无色想。外观色多。五者内无色想。外观青色少。六者内无色想。外观色黄多。七者内无色想。外观赤色少。八者内无色想。外观白色多。
五分法身 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是名五法身。戒者防非止恶。定者心住一境。慧者缘中决断。解脱身者。绝缚离羁。解脱知见身。解脱缘中。审之明白。此五分法身。是佛德体故。言为说身。
七净 戒净。定净。见净。度超净。道非道净。行断净。菩提分上法上净。
七财 信戒施闻慧惭愧。是名七财。以能资助正道故名为财。
四相 自正。正他。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
四心 广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颠倒心。
三十七道品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总而合数为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大小乘名有异。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是小乘四念处。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处。四正勤。恶法未生方便令不生。名一正勤。恶法已生方便令灭。二正勤。善法未生方便令生。三正勤。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四正勤。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慧如意足。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前能生后。名之为根。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前能掌后。目之为力。七觉分。念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择觉分。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十力 是处非是处力。业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至处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漏尽力。是佛十力。是处非处力。善招乐报。恶得苦果。因果相当。名为是处。与上相违。名为非处。佛于是非二处。皆如实知。是名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一切众生三世诸业。造业之处。受报之所。皆如实知。是名业力。三定力。于诸禅定。垢净分别。皆如实知。名为定力。四根力。众生诸根上下之相。皆如实知。是名根力。五欲力。知他众生种种诸欲。是名欲力。六性力。知诸世间种种之性。是名性力。七至道处力。知一切道至处之相。名至处道力。八宿命力。知诸众生种种宿命。是名宿命力。九天眼力。佛之天眼净过人天。视诸众生。无所不见。是天眼力。十漏尽力。佛诸漏尽解脱尽如实知。是名漏尽力。烦恼结使点污流注。名之为漏。漏无之处。名为漏尽。以如来智慧。于此十境。照之穷极。无过无伏。故名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