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僧史略

大宋僧史略
  宋 赞宁撰



  僧史略序

  赞宁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出家杭之祥符。习南山律。著述毗尼。时谓律虎。赐号明义宗文。太平兴国三年。太宗闻其名。召对滋福殿。延问弥日。更赐通慧。敕住右街天寿寺。命修僧史。又诏修大宋高传三十卷。及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又著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内翰王禹你作文集序极其赞美。至道中示寂。崇宁四年。加谥圆明。如僧传排韵第二十四引释闻正统第三佛祖通载第十八稽古略第三。惟夫作者以博达之资列事物兴废者凡五十九条。以示诸新学。可谓千载赵璧矣。从事佛乘者。谁得不仰余光乎。然而本书但有庆长旧板一本而已。流行亦甚寡矣。颁典教社诸士窃慨叹之。将改刻弘于世。嘱予以校订。予也拙陋岂能得尽之乎哉。苟有不可者则待后鉴。适为寒乡乏书者。揭作者略传。并为此之序。 时治治十六年四月佛生日沙门行诫识于三缘山山房

  重开僧史略序

  佛书所载。地狱鬼畜.北俱卢州.长寿天.佛前佛后生.便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不信毁谤佛法僧者。名八难处。又曰八无暇。盖生其处者。障难深重无暇修心。不知正法。长劫驱驱轮回不息故也。是知世聪俗慧不达佛书。则理昧正真事同盲聩。矜伐炫耀自为已能。沮善诋僧佛所不救。生遭贬谪死入阿鼻。违逆皇天招延世乱。皆此辈也。致乱皆因蠹善。具载佛书 本朝王内翰(禹你)。生平著述排诋释氏。虽唐韩退之吾宋欧永叔佛书所谓天魔波旬阐提外道。无以加也。间遇英杰之僧。亦心重之。余尝读王公(偊你)文集。有赠僧录通慧学公诗曰。诏修僧史浙江滨。万卷书中老一身。赴阙尚骑支遁马。援毫应待仲尼麟。溟蒙雪彩松窗晓。狼籍苔花竹院春。还许幽斋暂相访。便令陶令满衣尘。其意窃比陶彭泽谒远法师故事。而自高之也。欧阳文忠公亦录王内翰宁僧录元夜观灯嘲谑之言。有秦郑不爱未坑之语。王又述宁之墓志。则有心慕诚服之意。叙宁有文集一百七十卷。见行于世。王之毁僧破佛。蜂虿枭獍吠尧弹凤。天下皆知矣。独于通慧友爱相师。赋诗述铭以褒美之何也。盖通慧学行才识兼类。相求自相友爱耳。且世谛文章未知其高下。其于学佛明心博通大教。王必不及也。且夫释氏横阔胜大之言。包罗法界洞彻邻虚。断惑出缠冥真会圣。永抛轮转长挹爱河。出万劫之迷津。脱四魔之见网。历劫灾而不坏。与虚空而并存。与夫世文寔霄壤矣。佛之利见也。应大机则重重华藏刹刹分形。接小凡则丈六化身三千界主。所以宣尼推为至圣。老氏尊之竺干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溥天慈父覆育群伦。超出世间之大圣人也。孔老二圣岂妄推之。盖见善不及守雌保弱。不敢为天下先之志也。本朝驸马都尉李度题寺咏佛诗曰。仲尼推至圣。老氏称古皇。天上及天下。应更无比量。勒碑于相国寺之东庑别院。盖佛者流光于混元之前。列影向太虚之始。慈云法雨润泽群生。千圣乐推万灵欣奉。宜乎宣尼伯阳闻风而悦。慕德而归命焉。唐李商隐赞曰。吾儒之师曰鲁仲尼。仲尼师聃龙。吾不知聃师竺干。善入无为。稽首正觉吾师师师懿哉儒言知佛者也。经不云乎。除摩利支山。不产栴檀木。好语皆生佛法中。佛未出时。世谛幻法皆无名字。佛之设教。统应群机。撮要而言。不出乎真俗二谛。其真也。诠妙理之格言。究死生之出要。其济俗也。奖善罚恶。罪福报应。至于治世之书。亦诸佛之遗化也。故经曰。一切世间安民济物。皆是诸佛。法灭尽后。有婆罗门。采什佛书。安置己典。传于后世。大千国土各有典彝。在天竺则四韦陀。此土则五经三史之书也。故曰。一切法者皆是佛法。岂徒言哉。如今黄冠剽窃佛经。撰成己教。外道经书半偷佛法。识者尽知矣。唯宁师内外博通真俗双究。观师所集。物类相感。志至于微术小伎。亦尽取之。盖欲学佛遍知一切法也。崇宁四年。敕加命号。曰东京左街僧录史馆编修圆明通慧大师。以旌其学行。师之所著。唯大宋高僧传三十卷与僧史略三卷。奉敕入藏颁行。外余多湮没。兵火之中得斯藏本。佛法事理来历纪纲。舍此书而弗知也。苟斯文之坠地。顾大法之将沈。由是敢率同袍。兴心内护。爰有两街僧录鉴义临安府前后政僧官禅讲。同出长财。命工镂板。附藏流通。因写王诗欧公之录。以示方来。使知世智辩聪之流有时而信焉。三教之贤圣。理归一揆。则八无暇之沉沦尚可救也。故为序之。
  绍兴十四年甲子四月己巳。如来诞圣日。传西天三藏法特赐宝觉圆通法济大师法道 序。

  大宋僧史略(并序)

    右街僧录通慧大师赞宁奉 敕撰
  夫僧本无史。觉乎弘明二集。可非记言耶。高名僧传。可非记事耶。言事既全。俱为载笔。原彼东汉。至于我朝。仅一千年。教法污隆。缁徒出没。富哉事迹。繁矣言诠。蕴结藏中。从何攸济(赞宁)以太平兴国初。叠奉诏旨。高僧传外别修僧史。及进育王塔。乘驲到阙。敕居东寺。披览多暇。遂树立门题。搜求事类。始乎佛生教法流衍。至于三宝住持诸务事始。一皆隐括。约成三卷。号僧史略焉。盖取裴子野宋略为目。所恨删采不周。表明多昧。不可鸿硕寓目。预惧缺然者尔。

  大宋僧史略卷上(咸平二年重更修洛)
  ·一佛降生年代
  ·二僧入震旦
  ·三经像东传
  ·四创造伽蓝(浴佛行像附)
  ·五译经
  ·六译律
  ·七译论
  ·八东夏出家
  ·九服章法式
  ·十立坛得戒
  ·十一尼得戒由
  ·十二受斋忏法
  ·十三礼仪沿革
  ·十四注经
  ·十五僧讲
  ·十六尼讲
  ·十七造疏科经
  ·十八解律
  ·十九解论
  ·二十都讲
  ·二十一传禅观法(别立禅居附)
  ·二十二此土僧游西域
  ·二十三传密藏(外学附)

  所立仅六十门。止删取集传。并录所闻。以明佛法东传以来百事之始也。

  佛降生年代

  按佛生日。多说不同。一则应现非常。遇缘即化。故有见闻不同也。一则西域来僧。生处有都城村落。传事有部类宗计。故各说不同也。一则西域朴略。罕能纪录庶事。宽慢不尚繁细。故流传不同也。今且据东土传记及经律所明。而有多说。
  案上统传汉法本内传。合阿含经中。皆曰周昭王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现白象瑞。降摩耶夫人胎。明年四月八日。于岚毗园波罗下。右胁而诞也。
  周书异记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溢。井皆腾涌。宫殿震动。其夜五色光气贯于太微。遍于西方。作青虹色。时王问太史苏由。由对曰。有大圣出于西方。故现此瑞。王曰。于国无损乎。对曰。一千年后。声教当被于此。
  又案五运图云。东周平王四十八年戊午岁佛生。此说则无凭也。又依道安罗什纪及石柱铭云。周十八主桓王五年乙丑岁佛生。此亦非也。
  又费长房开皇三宝录中。定佛是周庄王他十年甲午四月八日生。以常星不见为征也。又法显曾游西域云。佛是商王代中生。显因见师子国三月出佛齿。供养王前。宣曰。佛灭已一千四百九十七载也。显以晋义凞中逆推。知佛是商时生矣。又庐山度律师众圣点记云。周贞定王二年甲戌佛生。法宝大师全不取此 又感通传中。是夏桀之时见佛垂迹也。
  次上诸说帝代不同。一夏末。二商末。三周昭王时。四平王时。五桓王时。六庄王时。七贞定王时。皆据此方传记所说。若案经律者。浴佛经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也。瑞应经亦云四月八日生。而萨婆多论中即云二月八日生。是则内教二说不同也。今谓佛若是夏时生。即今建巳四月八日也。若商时生。即今建辰月八日也。若周时生。即今建卯月八日也。又据南山宜律师问天人曰。此土传佛生时。或云商代。或周昭王。鲁庄公世。如何指的。答曰。皆有所以。弟子是夏桀时生。天具见佛之垂化。然佛有三身。法报二身非人天所见。唯化身佛普被三千故。有百亿释迦。随机所感。前后不定。不足疑也。
  今东京以腊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者。案祇洹图经。寺中有坡黎师子。形如拳许大。口出妙音。菩萨闻之。皆超地位。每至腊月八日。舍卫城中士女竞持香花。来听法音。详彼。不言佛生日。疑天竺以腊八为节日耳。又疑是用多论二月八日。腊月乃周之二月也。东西辽夐故。多差异焉。
  又江表以今四月八日为佛生日者。依瑞应经也。如用周正。则合是今二月八日。今用建巳月。乃周之六月也。详此。滥用建巳月者。有二意焉。一闻声便用不摭实求时。一翻经者多用夏正。故斯谬耳。若如南山云。并众生见闻不同。故时节不等。不宜确执。然则两方相接。三藏所传。以周昭时生。理为长也。
  重之曰。前言月八日者。为东夏耶。为西域耶。若寻条见本。从水求源。则事无不周。理有攸贯。且天竺岁首诸说不同。高僧传中。慧严与何承天争中边言。西域以建辰为岁首。传又云。十二月三十日号大神变月。即此土正月十五日。此指夏正也。而用十六日生魄。为月初一日焉。今未详。建辰月为取今三月月生日为岁首。为是月半分之准。西土无正二三月名。但取星直月。为月名耳。如毗舍佉月迦提月是也。
  又葱岭北诸国。或以建未月为正首。或春际为夏安居。是知随方宗计各别。况佛在西域说经。罗汉居竺乾造论。必不指东震之月。所言四月八日者。西域四月八日也。以事符合周书异记昭王四月八日祥瑞。疑翻译时随声笔受。妄认夏正也。唯为有七月十五日。腊法经是用此方为文。令人惑之。故两存也。

  僧入震旦

  五运图云。周世圣教灵迹。及阿育王造塔置于此土。合有传记。良以秦始皇焚书。此亦随爇。故今无处追寻。案始皇时。有沙门释利房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信。遂禁锢之。夜有神人。破狱出之。又汉成帝时。刘向挍书于天禄阁。往往见有佛经。及著列仙传。得一百三十六人。七十四人已见佛经。以此详究。知周秦之代已有佛教沙门。止未大兴耳。至后汉第二主明帝永平七年。因梦金人。乃令秦景蔡愔王遵往天竺迎佛教。于月氏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沙门。入东夏。今以为始也。于时佛法虽到中原。未流江表。信受未广。传行未周。洎孙氏鼎分封疆阻隔。有康僧会者。本康居国人。赤鸟年中始化于南土也。

  经像东传

  原其佛道难思。神踪本异。不可以常情测。不可以众例求。唯如东汉僧来刘向已逢于梵筴。育王塔现秦朝。早有于灵仪。案释老志曰。释氏之学闻于前汉。武帝元狩年中。霍去病获昆耶王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此佛法流传之始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云。身毒有浮图之教。哀帝元寿年中。景宪往月支。口授得浮图经。然时未敦信。道未通行。犹大江之初潦。若巨木之毫末耳。今以汉明帝世。二沙门赍四十二章经。及白[疊*毛]画像。为其始焉。又如感通传中。周穆王造灵安寺。永州石花捧育王塔等。岂非东汉前耶。斯乃思虑不遑。语议弗及者。可置度外。今且据事迹可思可议故。以永平为始也。

  创造伽蓝

  经像来思僧徒戾止。次原爰处必宅净方。是以法轮转须依地也。故立寺宇焉。腾兰二人角力既胜。明帝忻悦。初于鸿胪寺延礼之。鸿胪寺者。本礼四夷远国之邸舍也。寻令别择洛阳西雍门外盖一精舍。以白马驮经夹故。用白马为题也。寺者释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本是司名。西僧乍来。权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僧寺之名始于此也。僧伽蓝者。译为众园。谓众人所居。在乎园圃。生殖之所。佛弟子则生殖道芽圣果也。故经中有迦兰陀竹园。祇树给孤独园。皆是西域之寺舍也。若其不思议之迹。即周穆王造显济寺。此难凭准。命曰难思之事也。后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创立伽蓝。为招提之号。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寺为道场。至唐复为寺也。
  案灵裕法师寺诰。凡有十名寺。一曰寺(义准释名)。二曰净住(秽浊不可同居)。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离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粗暴者所居)。六曰清净园(三业无染处也)。七曰金刚刹(刹土坚固道人所居)。八曰寂灭道场(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舍那佛说华严于此)。九曰远离处(入其中者。去烦惑远。与寂灭乐近故)十曰亲近处(如行安乐行。以此中近法故也)。此土十名依祇洹图经。释相各有意致。如彼寺诰也。今义如六种。一名窟。如后魏凿山为窟。安置圣像及僧居。是也(今洛阳龙门天竺寺有石窟。有如那罗延金刚佛窟等。是)。二名院(今禅宗住持多用此名也)。三名林(律曰。住一林。经中有逝多林也)。四曰庙(如善见论中瞿昙庙)五兰若(无院相者)。六普通(今五台山有多所也)。又案汉明帝崩。起祇洹於陵上。自此百姓坟冢或作浮图者焉(出杨炫之伽蓝记中)。洛阳自汉永平至晋永嘉。止有四十二寺。及后魏都洛。盛信佛教。崇构相继。臣下豪民竞置寺宇。凡一千余所。后赵都邺。造寺八百余区。今遗址或存焉。
  浴佛者。唐义净三藏躬游西域见印度。每日禺中维那鸣钟。寺庭取铜石等像。于盘内作音乐。磨香或泥灌水。以[疊*毛]揩之。举两指沥水于自顶上。谓之吉祥之水。冀求胜利焉。问。浴佛表何。通曰。像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也。然彼日日灌洗。则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热。僧既频浴。佛亦勤灌耳。东夏尚腊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为佛生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