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敕写国师真。奉安大兴唐寺。文宗皇帝御制赞曰。朕观法界。旷阒无垠。应缘成事。允用虚根。清凉国师。体象启门。奄有法界。我祖聿尊。教融海岳。恩廓乾坤。首相二疏拔擢幽昏。间气斯来。拱承佛日。四海光凝。九州庆溢。敞金仙门。夺古贤席。大手名曹。横经请益。仍师臣休。保余遐历。爰抒颛毫式扬茂实。真空罔尽机。就而驾。白月虚秋。清风适夏。妙有不迁。缘息而化。邈尔禹仪。焕乎精舍。
七祖圭峰宗密禅师。撰圆觉疏钞。是年己未正月六日。师示寂。相国裴休撰传法碑。师姓何氏。果州西充人。释迦如来三十九代法孙也。释迦住世八十年。为无量天人声闻菩萨说种种法。最后以法眼付大迦叶。令祖祖相传。别行千世。顾此法众生之本源。诸佛之所证。超一切理。离一切相。不可以言语智识有无隐显推求而得。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自迦叶至达磨。达磨东来至曹溪。凡三十三世。曹溪传荷泽。荷泽传磁州如。如传荆南忠。忠传遂州圆。圆传禅师。师于荷泽为五世。于迦叶为三十八世。其宗系如此。师豪家。少通儒学。一日谒遂州。未及与语。退游徒中。见其俨然在定。忻跃慕之。遂剃染受道。尝赴斋次受经。得圆觉十二章。诵未终。豁然大悟。归以告其师。师印可乃谒东京照。照曰菩萨人也。谁其识之。次谒清凉观。观曰毗卢华藏能从我游者其汝乎。及因汉上僧授华严新疏。遂讲华严。久之着圆觉华严涅槃金刚唯识起信法界观等经疏钞。及礼忏修证图传纂略。亦集诸宗禅语为禅藏。并书偈论议。凡九十余卷。或以师不守禅行而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乃为多闻之所役。岂声利之所未忘乎。曰嘻。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证者为法。随行而起者为役。得未必尝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自迦叶至富那夜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至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著论释经。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定。或蝉蜕而去。或化火而灭。或攀树以示终。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辙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故禅师之为道也。以知见为沙门。以寂静为正味。慈忍为甲胄。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故皇皇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耸。人有归依者不俟请而往也。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简于应接。虽傲狠不怠于扣励。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故亲师之法者。贪则施。暴则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惰则奋。自荣者谦。自坚者化。循私者公。溺情者义。故士俗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而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其余憧憧而来。欣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不可胜纪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一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唐文宗诏问佛法大意。赐号大德。是为七祖。阅世六十二。僧腊三十四。宣宗追谥定慧禅师。门弟子僧尼四众。凡数千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七祖行迹(终)
九会主名
初八普贤七九佛 第二文殊三法慧
四功德林五刚幢 第六会是金刚藏
九会八十一卷经数
菩提十一普光四 忉三夜三兜十二
他化有六七十三 八七园林二十一
会品分周总要
信分所信因果周 初会六品说依正
解分二会至六七 信住等妙次第论
其中品有三十一 差别平等二周并
八会一品二千门 成行因果为行分
说果法界第九会 证入因果证行分
大经纲要欲粗知 以斯歌诀而熟记
九会三十九品数
六六六四及与三 一十一一亦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