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第九疑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有此教。当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
答。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异也。生净土于尔。动念即至。不须疑也。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生彼国。无女人及无盲聋喑哑人。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说者。愚痴全不识经意。即如韦提夫人。是请生净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记悉得往生彼国。但此处女人。及盲聋喑哑人。心念弥陀佛。悉生彼国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二乘人。但回心愿生净土。至彼更无二乘执心。为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非谓此处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况生彼国。更受女身根缺者亦尔。
第十疑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否。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故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一者观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即是种子不净。二者父母交会之时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净。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处不净。四者在母胎时唯食母血。即是食啖不净。五者日月满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秽狼藉。即是初生不净。六者薄皮覆上。其内脓血遍一切处。即是举体不净。七者乃至死后膖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啖。即是究竟不净。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若能如此观身不净之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又作十想等观。广如经说。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者必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何者为三种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来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当怜愍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若能远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是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于生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显生之意。二明欣心显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净土十疑论后序
人心无常。法亦无定。心法万差。其本在此。信此则遍信。华严所以说十信。疑此则遍疑。智者所以说十疑。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离于此。得究竟处。净土者究竟处也。此处有说法之主名无量寿。此佛说法。未尝间断。疑障其耳则聋而不闻。疑障其心则昧而不觉。不闻不觉。安住恶习。赞叹不念。随喜粗心。妄指莲胞。以为虚诞。终不自念。此分段身。从何而得自何而来。胎狱秽浊。真实安在。信凭业识。自隔真际。于一幻境。非彼执此。生生不灵。永绝圣路。以如是故。释迦如来。起大慈愍。于秽浊中。发大音声。赞彼净土上妙之乐。于生死中。为大船师。载以法船。令趋彼岸。昼夜度生。无有休息。然而弥陀之岸。本无彼此。释迦之船。实非往来。譬如一灯分照八镜。镜有东西。光影无二。弥陀说法。遍光影中。而释迦方便。独指西镜。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东西。于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滞方隅。勿分彼此。但当正念。谛信而已。此二圣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能顺其母。能锄其根。则向之所谓障缘众生。聋可复闻。昧可复觉。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净土得生净土。顺释迦之诲往面弥陀。随弥陀之愿来助释迦。在此而遍历十方。即西而普入诸镜。自二圣建立以来。如是之人。如河沙数。云何不信。云何而疑。能自信己。又作方便令诸未信无不信者。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明智大师。中立学智者之道。不顺其文而顺其悲。所以又印此论冠以次公之序。予乃申广其说。以助其传。
元祐八年七月十一日左宣义郎前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公事陈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