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乾隆藏
- 小乘阿含部
- 佛说长阿含经
佛说长阿含经
“太子生地动,大光靡不照,
此界及余界,上下与诸方。
放光施净目,具足于天身,
以欢喜净音,转称菩萨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隆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时,菩萨母手攀树枝,不坐不卧。时,四天子手捧香水,于母前立言:‘唯然,天母,今生圣子,勿怀忧戚。’ 此是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佛母不坐卧,住戒修梵行,
生尊不懈怠,天人所奉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其身清净,不为秽恶之所污染。犹如有目之士,以净明珠投白缯上,两不相污,二俱净故。菩萨出胎亦复如是,此是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净明珠,投缯不染污,
菩萨出胎时,清净无染污。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师子步,遍观于四方,
堕地行七步,人师子亦然。
又如大龙行,遍观于四方,
堕地行七步,人龙亦复然。
两足尊生时,安行于七步,
观四方举声,当尽生死苦。
当其初生时,无等等与等,
自观生死本,此身最后边。”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二泉涌出,一温一冷,以供澡浴,此是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两足尊生时,二泉自涌出,
以供菩萨用,遍眼浴清净。
二泉自涌出,其水甚清净,
一温一清冷,以浴一切智。
“太子初生,父王槃头召集相师及诸道术,令观太子,知其吉凶。时,诸相师受命而观,即前披衣,见有具相,占曰:‘有此相者,当趣二处,必然无疑。若在家者,当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四兵具足,以正法治,无有偏枉,恩及天下,七宝自至,千子勇健,能伏外敌,兵杖不用,天下太平。若出家学道,当成正觉,十号具足。’
“时,诸相师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当趣二处,必然无疑。在家当为转轮圣王;若其出家,当成正觉,十号具足。’”佛时颂曰:
“百福太子生,相师之所记,
如典记所载,趣二处无疑。
若其乐家者,当为转轮王,
七宝难可获,为王宝自至。
真金千辐具,周匝金辋持,
转能飞遍行,故名为天轮。
善调七支住,高广白如雪,
能善飞虚空,名第二象宝。
马行周天下,朝去暮还食,
朱髦孔雀咽,名为第三宝。
清净琉璃珠,光照一由旬,
照夜明如昼,名为第四宝。
色声香味触,无有与等者,
诸女中第一,名为第五宝。
献王琉璃宝,珠玉及众珍,
欢喜而贡奉,名为第六宝。
如转轮王念,军众速来去,
捷疾如王意,名为第七宝。
此名为七宝,轮、象、马纯白、
居士、珠、女宝,典兵宝为七。
观此无有厌,五欲自娱乐,
如象断羁绊,出家成正觉。
王有如是子,二足人中尊,
处世转法轮,道成无懈怠。
“是时,父王殷勤再三,重问相师:‘汝等更观太子三十二相,斯名何等?’时诸相师即披太子衣,说三十二相:‘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满,蹈地安隐;二者、足下相轮,千辐成就,光光相照;三者、手足网缦,犹如鹅王;四者、手足柔软,犹如天衣;五者、手足指纤,长无能及者;六者、足跟充满,观视无厌;七者、鹿膞肠,上下[月+庸]直;八者、钩锁骨,骨节相钩,犹如锁连;九者、阴马藏;十者、平立垂手过膝;十一、一一毛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十二、毛生右旋,绀色仰靡;十三、身黄金色;十四、皮肤细软,不受尘秽;十五、两肩齐亭,充满圆好;十六、胸有万字;十七、身长倍人;十八、七处平满;十九、身长广等,如尼拘类树;二十、颊车如师子;二十一、胸膺方整如师子;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方整齐平;二十四、齿密无间;二十五、齿白鲜明;二十六、咽喉清净,所食众味,无不称适;二十七、广长舌,左右舐耳;二十八、梵音清彻;二十九、眼绀青色;三十、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三十一、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三十二、顶有肉髻。是为三十二相。’”即说颂曰:
“善住柔软足,不蹈地迹现。
千辐相庄严,光色靡不具。
如尼拘类树,纵广正平等。
如来未曾有,秘密阴马藏。
金宝庄严身,众相互相映,
虽顺俗流行,尘土亦不污。
天色极柔软,天盖自然覆。
梵音、身紫金,如华始出池。
王以问相师,相师敬报王,
称赞菩萨相,举身光明具。
手足诸支节,中外靡不现。
食味尽具足,身正不倾斜。
足下轮相见,其音如哀鸾。
[月+庸][月+坒]形相具,宿业之所成。
臂肘圆满好,眉目甚端严。
人中师子尊,威力最第一。
其颊车方整,卧胁如师子。
齿方整四十,齐密中无间。
梵音未曾有,远近随缘到。
平立不倾身,二手摩扪膝。
手齐整柔软,人尊美相具。
一孔一毛生,手足网缦相。
肉髻、目绀青,眼上下俱眴。
两肩圆充满,三十二相具。
足跟无高下,鹿膞肠纤[月+庸]。
天中天来此,如象绝羁绊,
解脱众生苦,处生老病死。
以慈悲心故,为说四真谛,
开演法句义,令众奉至尊。”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生时,诸天在上,于虚空中手执白盖宝扇,以障寒暑、风雨、尘土。”佛时颂曰:
“人中未曾有,生于二足尊,
诸天怀敬养,奉宝盖宝扇。
“尔时,父王给四乳母:一者、乳哺,二者、澡浴,三者、涂香,四者、娱乐。欢喜养育,无有懈倦。”于是颂曰:
“乳母有慈爱,子生即付养,
一乳哺、一浴,二涂香、娱乐,
世间最妙香,以涂人中尊。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视无厌足。”于是颂曰:
“多人所敬爱,如金像始成,
男女共谛观,视之无厌足。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众共怀抱,如观宝华。”于是颂曰:
“二足尊生时,多人所敬爱,
展转共怀抱,如观宝华香。
“菩萨生时,其目不眴,如忉利天。以不眴故,名毗婆尸。”于是颂曰:
“天中天不眴,犹如忉利天,
见色而正观,故号毗婆尸。
“菩萨生时,其声清彻,柔软和雅,如迦罗频伽鸟声。”于是颂曰:
“犹如雪山鸟,饮华汁而鸣,
其彼二足尊,声清彻亦然。
“菩萨生时,眼能彻视见一由旬。”于是颂曰:
“清净业行报,受天妙光明,
菩萨目所见,周遍一由旬。
“菩萨生时,年渐长大,在天正堂,以道开化,恩及庶民,名德远闻。”于是颂曰:
“童幼处正堂,以道化天不,
决断众事务,故号毗婆尸。
清净智广博,甚深犹大海,
悦可于群生,使智慧增广。
“于时,菩萨欲出游观,告敕御者严驾宝车,诣彼园林,巡行游观。御者即便严驾讫已,还曰:‘今正是时。’太子即乘宝车诣彼园观。于其中路见一老人,头白齿落,面皱身偻,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太子顾问侍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问:‘何如为老?’答曰:‘夫老者生寿向尽,余命无几,故谓之老。’太子又问:‘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无有豪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侍者回驾还宫,静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当有。”佛于是颂曰:
“见老命将尽,拄杖而羸步,
菩萨自思惟,吾未免此难。
“尔时,父王问彼侍者:‘太子出游,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老人,是以不乐。’尔时,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者不悦,得无尔乎?当设方便,使处深宫,五欲娱乐,以悦其心,令不出家。’即便严饰宫馆,简择婇女以娱乐之。”佛于是颂曰:
“父王闻此言,方便严宫馆,
增益以五欲,欲使不出家。
“又于后时,太子复命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黑,独卧粪秽,无人瞻视,病甚苦毒,口不能言。顾问御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病人。’问曰:‘何如为病?’答曰:‘病者,众痛迫切,存亡无期,故曰病也。’又曰:‘吾亦当尔,未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则有病,无有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御者回车还宫。静默思惟,念此病苦,吾亦当尔。”佛于是颂曰:
“见彼久病人,颜色为衰损,
静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游,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病人,是以不乐。’于是父王默然思惟:‘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悦,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悦其心,使不出家。’即复严饰宫馆,简择婇女以娱乐之。”佛于是颂曰:
“色声香味触,微妙可悦乐,
菩萨福所致,故娱乐其中。
“又于异时,太子复敕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死人,杂色缯幡前后导引,宗族亲里悲号哭泣,送之出城。太子复问:‘此为何人?’答曰:‘此是死人。’问曰:‘何如为死?’答曰:‘死者,尽也。风先火次,诸根坏败,存亡异趣,室家离别,故谓之死。’太子又问御者:‘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死,无有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御者回车还宫,静默思惟,念此死苦,吾亦当然。”佛时颂曰:
“始见有人死,知其复更生,
静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游,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死人,是故不乐。’于是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悦,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悦其心,使不出家。’即复严饰宫馆,简择婇女以娱乐之。”佛于是颂曰:
“童子有名称,婇女众围绕,
五欲以自娱,如彼天帝释。
“又于异时,复敕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沙门,法服持钵,视地而行。即问御者:‘此为何人?’御者答曰:‘此是沙门。’又问:‘何谓沙门?’答曰:‘沙门者,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逢苦不戚,遇乐不欣,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绝尘累,微妙清虚,唯是为快。’即敕御者回车就之。
“尔时,太子问沙门曰:‘剃除须发,法服持钵,何所志求?’沙门答曰:‘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娆,虚心静寞,唯道是务。’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寻敕御者:‘赍吾宝衣并及乘舆,还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欲调伏心意,舍离尘垢,清净自居,以求道术。’于是,御者即以太子所乘宝车及与衣服还归父王。太子于后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佛告比丘:“太子见老、病人,知世苦恼;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下宝车时,步步中间转远缚著,是真出家,是真远离。时,彼国人闻太子剃除须发,法服持钵,出家修道,咸相谓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舍国荣位,捐弃所重。’于时,国中八万四千人往就太子,求为弟子,出家修道。”佛时颂曰:
“撰择深妙法,彼闻随出家,
离于恩爱狱,无有众结缚。
“于时,太子即便纳受,与之游行,在在教化。从村至村,从国至国,所至之处,无不恭敬四事供养。菩萨念言:‘吾与大众,游行诸国,人间愦闹,此非我宜。何时当得离此群众,闲静之处以求真道,寻获志愿,于闲静处专精修道?’复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老、死?’
“复作是念:‘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于时,菩萨复自思惟:‘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思惟:‘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时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