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毗昙心论

  触所住故如圣住。亦应说受入处触长养心心法触所持来触所转故触力故现在前。是故说触入(圣住者中国名圣住边地地名弥离车住也)。问云何一身具十二入。答。
  虽于一身中  所作事各异
  依缘自性故  十二种分别
  于一身中具十二入。但事各异。若事是眼入。此事乃至非法入。若事是法入。此事乃至非眼入。问何等为眼入事乃至法入事。答眼以见色为事。色以眼所行为事。如是乃至法入。譬如一室十二人止事业各异。彼亦如是。又依缘差别说十二。谓六识身有六依六缘。又自性分别说十二。若眼自性乃至非法自性。若法自性乃至非眼自性。问十入处及法入少分。是色何故独说一入处为色入。答。
  虽有众多色  但说一色入
  当知一色入  三眼境界故
  于彼入中。三眼境界者名为色入。肉眼天眼圣惠眼。以色粗故说二十种。所谓青黄赤白长短正不正方圆高下烟云尘雾光影明闇。彼长等八事三种分别。余悉无记。问一切十二入尽是法性。何故但说一法入。答。
  彼一切诸法  虽尽是法入
  法中众多故  一法入非余
  彼一切虽尽是法入。但一入中众多法故。谓色法无色法。相应不相应法。有为无为法。是故但说一法入。复次三有为相。彼法相不相违。彼入法入中。是故但说一法入。又一切诸法以名显现。彼名入法入中。法者真实相。谓空解脱门。以前法觉法故。是空入法入中。身见能自觉者不然。颠倒转故。法者第一义。谓寂灭涅槃。是法入法入中。问世尊说契经无量入。何故但说十二入。答。
  彼十一切入  八入二四入
  及五解脱入  皆悉十二摄
  十一切入中。前八入及八胜处。是无贪善根性。悉入法入中。若取眷属则五阴性悉入意入法入中。十一切入中。后二入及四无色入。是四阴性悉入意入法入中。二入者。谓无相众生入及非想众生入。无想众生入十入性。除香味入。说四无色则已说非想入。五解脱入是慧性。眷属是五阴性。悉入三入中。声入意入法入(五解脱入者一者佛说即得解脱二者闻已思惟得三者因自诵经得四者因为他说法得五者因缘得也)。问所说十八界为种有十八名有十八。答。
  界种说十七  或说为十二
  境界依者依  分别十八种
  十八界。或十七种。或十二种。若取意界则失六识。若取六识则失意界。譬如别取树则失林。若取林则失树。指卷等譬亦如是。若取意界则失六识。若取六识则失意界。问若然者云何说十八界。答。
  境界依者依  分别十八种
  三事故说十八界。依故。依者故。境界故。依谓六依。眼界乃至意界。依者谓六识界。眼识界乃至意识界。境界谓六外界。若言阿罗汉最后心不生后识非意界者。此则不然。以余缘故后识不续如地无种。复次因触故立十八界。眼触三因缘生。谓眼色识。如是乃至意。器故。食故。食者故。器谓眼界。食谓色界。食者谓眼识界。问应说二十一界。二眼二耳二鼻为六。舌界身界七心界六外界。答。
  二眼说一界  以二一自故
  耳鼻亦如是  二共说一界
  为令身端严  彼皆不一一
  虽有二眼而说一界。以一自故。共一四大造故。一自见故。非一自有二根。一识所依故。二眼眼识依亦不应二根。一识依一入处故。一入境界亦俱受一入境界故。二眼共取一色。以一眼见色则不明了。二眼见色则明了。二耳二鼻成一界亦如眼说。为庄严身故生二眼二耳二鼻。以一眼者人不爱敬故。是故眼等生二。身舌生一。如佛世尊虽说种种界。悉入十八界中。今当次第说。
  若有诸余界  世尊契经说
  各随其自性  悉入十八界
  若世尊说余界悉入十八界中。以三事故。依故。依者故。缘故。如世尊说。憍尸迦。世有种种界。谓诸见以界名说。彼悉入法界中。若彼说六十二界。如多界经说及余契经。以界名说者。各随其义入十八界中。问界入阴何差别。答。
  界说一切法  彼即十二入
  除三无为法  余则说五阴
  一切法说十八界。以不离依故。依者故缘故。彼一切法即说十二入。七心界为意入。此即义差别。除三无为余法说五阴。积聚势故。问若一切法说界。界即是入。除三无为说阴。何故世尊三种说。答。
  牟尼观众生  欲解根不同
  性行愚差别  故说阴界入
  众生三种欲解。广略中。广者为说界。中者为说入。略者为说阴。软中上根亦如是。恃性憍逸为说界。性义是界义。恃财憍逸为说入。输门义是入义。恃命憍逸为说阴。以阴死法故。始行者为说界。少行者为说入。已行者为说阴。愚于色心为说界。愚于色为说入。愚于心法为说阴。问阴入界有何义。答。
  聚积是阴义  输门义说入
  种性义说界  是三种差别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下
心界品第二之余
  十一种无量色等。总说色阴。如库藏如军众。譬如四种军其类各别名为军众。色亦如是。虽有十一同一色相名为色阴。如阿毗昙说。善观色阴者。一极微摄一界一入一阴少分。不善观者言。一极微摄一界一入一阴。如色阴。受想行识阴亦如是。输门义说入者。通苦乐故。种性义说界者。如一山中多有诸性。金性银性等。如是一身中种种性各异故说十八界。问以何等故说十八界十二入五阴不增不减。答。
  境界依者依  度量法所应
  是故界入阴  不增亦不减
  界度量所应者六依。六依者六缘。彼依若增则非依以无依者故。若减则依者无所依故。如是一切入亦以依缘为量。阴者何故染着色。乐受着故。何故乐受着。想颠倒故。何故想颠倒。烦恼相应故。烦恼依意意即依意。如所说意缘法生意识。离是依更无余依故。已说界入阴自性及因缘。今当广说界。
  界中一可见  又说一切界
  无记谓八种  余则善不善
  界中一可见者。十八界中色界可见可视。在此在彼是故可见。复次示人心行是故可见。复次自现故。谓眼所行。当知十七不可见无行相故。又说。一切界皆可见。慧眼境界故。如所说偈。彼一切诸法。慧者见无我。如阿毗昙说。学见迹见四真谛迹故。是故十八界一切皆可见。无记谓八种者。八界无记。谓五情香味触。无爱不爱果可记故说无记。余十界可记。善及不善故。谓色声法七心界。善身动是善色。不善身动是不善色。余色无记。如是声口动净心七识界是善。无惭无愧相应心是不善。余则无记法界。若心相应如心说。若不相应如杂品说。善有四种。自性相应共起第一义。自性善者。惭愧及三善根。相应者。即彼相应心心法。共起者。即彼所起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第一义者。谓涅槃。是为四种善。自性不善者。无惭无愧三不善根。相应者。即彼相应心心法。共起者。即彼所起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第一义者。轮转危崄。俱相违者是无记。问一切法十二入。即是世尊所记。何故说无记。答不以一向不说故名无记。善者记为善。不善者记为不善。不记善不善故说无记。若因果时则记因果异则无记。或有不说名无记。如记论契经说。
  一切皆当死  是论一向记
  一切死复生  是名分别论
  若问生殊胜  是名诘问论
  众生五阴异  是名止记论
  一向记论者。若有问一切众生悉当死耶。应一向答。一切众生皆悉当死。分别论者。若有问一切皆当死死复生耶。应分别答。有烦恼者死而复生。无烦恼者死已不生。诘问记论者。若有问人生殊胜不。应反问汝方何趣故问。若言方天趣应答言劣。若言方恶趣应答言胜。止记论者。若有问阴与众生为异为同耶。应当止。何以故。以不应故。譬如有问石女儿善恭敬不。石女无儿何得答言恭敬不恭敬。如是有阴而无众生。何得有同异耶。以不应故不答。阿毗昙者说。一向记论者。若有问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耶。善说教法耶。世尊弟子善向耶。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耶。善分别苦集灭道耶。应一向答。义饶益故。分别论者。若言为我说法。应问言。法有众多。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说何法。若言为我说过去法。应问。过去法亦多。或色阴。或受想行识阴。为说何者。若言色阴。应问。色阴亦多。或善不善无记。为说何者。若言善色。应问。善色有七种。不杀生乃至不绮语。为说何者。若言不杀。应问。不杀有三种。不贪不恚不痴。为说何者。若言不贪。应问言。不贪有二种。作及无作。为说何者。如是等论名为分别记论。诘问论者。若有问法。应反诘。法有众多。汝问何者。不为分别若过去未来现在乃至作无作。若软心者为分别说。若谄曲者则还反问令彼自答。是名诘问论。止记论者。若有问言世有边耶世无边耶。如是等如虚空花鬘不可记言香与不香。是名止记论。已说记无记。十二有对今当说。
  十二界有对  一界说少分
  十界七有对  一少分亦然
  说境界有对  障碍及与缘
  眼耳鼻舌身界及七心界。此十二界说有对。法界中少分亦说有对。谓心法。又十色界说有对。七心界及法界少分亦说有对。问此中说何等有对。答。
  说境界有对  障碍及与缘
  三种有对。境界有对。障碍有对。缘有对。境界有对者。如施设经所说。眼与色对。乃至意与法对。已说意界当知。已说七心界法界少分是故当知。十二界一界少分是有对。五外界法界少分是无对。如彼经等说。若观陆则不观水。如是广说。障碍有对者。谓各各相对。各各处障碍。若彼有一则无第二住。极微聚故。障碍故。可分故。据处所故当知。八无对此中应广说。缘有对者。心心法于境界转。应如是言。若法境界有对。彼法障碍有对耶。应作四句。或境界有对非障碍有对者。七心界及心相应法界。或障碍有对非境界有对者。五外界。或境界亦障碍有对者。五内界。或非境界亦非障碍有对者。法入所摄色无为心不相应行。若法境界有对。彼缘有对耶。谓缘有对是境界有对。或境界有对非缘有对。谓五内界。
  有漏有十五  余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十五界一向有漏。五内界五外界五识界。漏所生故。生漏故。漏处故。漏于中起故说有漏。如前有怖畏。与漏俱故说有漏。如杂毒食。余二者。意界法界意识界。此三界二种。或有漏或无漏。若漏所生是有漏。相违则无漏。三三有者。意界法界意识界。三有中可得。欲有色有无色有。无漏者是不系。虽三界身中得。非自性得故。欲界中有四者。香界味界及此境界识。非色无色界。离揣食欲故。三入是揣食性。彼亦应无触者。此则不然。触入性有二种。或是揣食性。或非非揣食者。在色界彼无揣食性以身微妙故。香味一向揣食性。是故彼无。境界无故。彼识亦无。问彼无香味亦无彼识者。鼻界舌界亦应无。答具诸根故。诸根展转相持故十一在二有者。欲有色有。五内界色声触界及此境界识。此十一非无色界。离色性故。
  有觉有观五  三行三余无
  有缘当知七  法入说少分
  有觉有观五者。五识界有觉有观粗故。乃至梵世非上地。三行三者。三界三种。意界意识界心相应法界。欲界及初禅有觉有观。禅中间无觉有观。上地及一切不相应法无觉无观。问有觉有观地法有四种。或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非有觉有观非无觉有观非无觉无观。云何有觉有观。答曰。欲界及初禅。除觉观诸余心心法。云何无觉有观。答曰觉。云何无觉无观。答色心不相应行。云何非有觉有观非无觉有观非无觉无观。答曰。观余无者。谓余非有觉非有观。无缘故。有缘当知七法入说少分者。七心界说有缘。有此缘故故曰有缘。如人有子谓之有子。法界少分有缘者。心法少分无缘者。非心法。谓眼识及相应法。缘色乃至身识及相应法。触缘意识及相应法一切法缘(谓以一切法为境界耳非攀缘义上眼身识亦同此)
  九不受余二  为无为共一
  一向是有为  当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九界不受受名。若色现在根数及不离根。若此断坏破裂逼迫。心心法受。于彼止住故。异则不受。谓九界不受。七心界声界法界无断坏故。余二者。五内界现在是受。起断等知故。过去未来是不受。心心法不住故色香味触若现在及不离根是受。如心心法根中止住彼中亦尔。不离根故。为无为共一者。一法界有为无为。于中三种。常故无为。余法无常故有为。是故为无为共一。一向是有为当知十七界者。十七界无常故。一向有为生灭故。三有为相所成故。有因故。堕阴故堕世故。软中上故。与上相违是无为。
  有罪及有报  染污及隐没
  修习则有十  一界中有见
  亦说有心法  一界是见性
  七心界色声法界二种。或有罪或无罪。秽污是有罪。不秽污是无罪。如有罪如无罪。如是秽污隐没亦如是。五识界色界声界若善不善是有报。若无记是无报。意界意识界法界若不善善有漏是有报。若无记无漏是无报。问以何等故不善善有漏是有报无记无漏是无报。答譬如外种三事和合生有种坚实。溉之以水。覆以草土。自性众具力故牙叶得生。有种虽坚实。不以水溉。不草土覆。众缘不具故牙叶不生。有种不实。虽溉以水覆以草土。自性不实故牙叶不生。如外种三事差别。如是内缘起亦三事差别。如初种如是不善善有漏法坚固。溉以爱水。覆以余结。以自性众缘力故有牙得生。如第二种如是无漏法坚固。无爱水溉及余结覆。因缘不具故有牙不生。如第三种如是无记法。虽溉以爱水覆以余结。自性不实有牙不生。修习则有十者。七心界色声界善者修。不善无记者不修。法界善有为修。不善无记及数灭不修。问以何等故不善无记及数灭是不修。答为爱果故修。不善无记无爱果故不修。数灭性是果不相续生故不修。当知八界无罪无报无染污无隐没不修。一界中有见者。法界中有八种见。身见等五见。世俗等见。学见。无学见。见者观视故。决定故。坚受故。缘深入故。如阴夜见色秽污慧见法亦如是。如晴夜见色。世俗等见亦如是。如阴昼见色。学见亦如是。如晴昼见色。无学见亦如是。亦说有心法者。即此法界有心法。谓受相等。有此心法故说有心法。当知十七界及一界少分非心法。一界是见性者。一界是见性。谓眼界能视故。当知十六界及一界少分非见。问云何见。为眼见。为眼识见。为眼识相应慧见。为和合见。彼何所疑一切有过。若言眼见者。余识俱时何故不见。何故不俱得一切境界。若言眼识见者。识相非见相。无眼者亦应见。若言眼识相应慧见者。复以耳识相应慧闻耶。若言和合见者。此则不定。或时眼识二十二法。或二十一。或十二。答。